周硕:“非遗传承人”要有传承人

近日,在省文化厅公示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我市“潜江民歌”传承人李万英、“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刘守钦、“鱼门拳”传承人皮传喜、“潜江面塑”传承人潘凤娥、“潜江竹编”传承人陈正和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8名非遗传承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百万人口的潜江,有这么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可见潜江的文化血脉是多么丰腴,潜江的文化传承是多么丰厚。就如这次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江民歌”传承人李万英,6岁喜爱上潜江传统民歌,17岁正式拜师孙云宝学唱潜江民歌,一直演唱、授徒至今,被誉为“民歌篓子”。鱼门拳完整体系的继承者皮传喜,传承了整套拳法,手法和动作标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鱼门拳。其演绎的鱼门拳时慢时快、时张时驰,转跃如“鱼”,灵活多变。这些既是潜江丰厚文化底蕴的见证,也是潜江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其他地域一样,潜江也存在非遗传人无人可传的现状和危机。如老新的“潜江竹编”, 传承人陈正和1965年进入老新竹器厂工作,拜师陈兴发学习“潜江竹编”生产工艺,3年便可独立编制各种产品。恢复了祖辈创立的“陈氏宏发竹器”作坊名号,并将编制方法和技艺传授给各位学员。如此精妙的竹编手艺目前就面临难以招收学徒和传承人的窘境。无人愿学,师傅无人可教,再好的技艺和艺术就无法延续和传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刘守钦从艺几十年,他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媳妇都带动了,并成立我市第一家家庭式皮影演绎馆。这种家庭式的技艺传承非常值得赞赏和推崇,可当传承人的下一代也逐渐老去的时候,他们又能将独门技艺传给谁呢?

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飞速改变,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诸如竹编手艺不仅是一门特殊技艺,也是一项谋生的手段。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就业渠道日益广泛的大背景下,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以此谋生几乎已经不可能。仅仅是作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又需要长时间传帮带与刻苦地练习,这也成为年轻人继承某项技艺的拦路虎。

是不是面对困境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呢,也不尽然。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本乡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与意义的宣传,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从思想上为非遗项目的传承铺平道路;其二,要加大非遗项目的相关投入,既要加大投入确保项目的进一步挖掘、整理与记录,也要加大投入鼓励年轻人投身该项事业,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承者、继承人;其三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合理考虑利益分配,经过市场调研摸底后某些项目可以在各方投入扶持的情况下走向市场,做到传承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对传承人在利益分配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本网特约网评员 周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