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抓虾稻 乡村振兴有一套——浩口镇许桥村村“两委”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纪略

云上潜江报道 河道堵塞,道路泥泞,茅草丛生,房子杂乱无章,垃圾堆、草堆、粪堆脏乱不堪,土地高低不平,人均收入不足五千元……这是浩口镇许桥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仲冬时节,记者穿行于许桥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曾经的脏乱差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美丽乡村新农村画卷——硬化的路面、排列有序的垃圾桶、整齐划一的路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

一个没有产业基础的落后村,何以“蝶变”?巨变缘于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他们动员组织广大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积极开展虾稻生产,建设美好家园。让大家不仅赚了“面子”,也赢了“里子”。

上门入户,苦口婆心

许桥村地势低洼,人均土地只有两亩,村民年年种地、年年不赚钱。“人多地少,怎么致富?别的地方虾稻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我们何不试试?”强村富民道路上,许桥村村“两委”勇于担当,本着对组织、对群众、对家乡父老负责的态度,拿出了干事创业的拼劲。找到致富道路,村“两委”坐不住了。

可是要发展虾稻共作,必须进行土地流转。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农村,与土地有关的事都非常敏感,弄不好就会引发矛盾,大规模推进土地流转谈何容易?在该村,有些田被户主长期租给亲戚朋友,如今要拿出来流转,涉及几方利益,矛盾一触即发。

“只有保证百分之百公开和绝大多数人的公平,才能不乱套!”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继科表示。2017年10月,村“两委”多次深入村组、农户家中与群众交谈,做农户的思想工作。通过熊口镇赵脑村、龙湾镇瞄新村、浩口镇汪湖村的实例,讲解规模经营的好处,发动每2—3户联合起来开挖30—40亩大小的标准虾池。

为了激励农户,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两委”作出承诺:村集体出资对最先推行土地流转、按户连片的小组进行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优化,并确定在该村三组进行试点。

先人后己,先公后私

在试点过程中,部分农户有抵触情绪。

“土地中间正好有电线杆,阻碍了虾稻田开挖,肯定会影响效益,我不愿流转连片。”三组村民张成兵表示反对。为了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打消他的顾虑,村“两委”决定,在该组的机动田中,拿出适当面积对他进行补偿。

“我们的田块是沙质土壤,不适宜养虾。”三组村民魏汉华、魏汉权两兄弟也顾虑重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会计王俊,三组组长宋良学两人主动提出,用自家的田与魏家两兄弟的土地进行对换。

为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村“两委”干部达成共识:在土地流转、按户连片过程中,普通农户优先挑选土地,大家选完后,再分配给村“两委”干部。

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2017年12月,该村完成了三组60余户400余亩土地的土地流转、按户连片试点工作。三组实施虾稻共作后,亩平实现纯收入5000元左右,是传统水稻种植的2至3倍。

有了三组的成功经验,目前,虾稻共作模式已在许桥村全面铺开,虾稻共作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

养虾种稻,共同致富

“农户通过虾稻共作赚到了钱,也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陈继科表示,以前村集体鱼塘发包给农户养殖传统的“四大家鱼”,利润低、风险大,有时候甚至是亏本状态,基本的承包费都收不上来。

“现在发展虾稻共作,粗略计算,仅鱼塘发包这一块,每年村集体就可以增收4万元左右。”王俊表示,村集体再将增加的收入投入村级道路硬化、涵闸泵站维修、沟渠疏挖、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促进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经过不间断地科学规划整治,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风景如画的虾稻种养基地。

一项项惠及全体村民的实事不仅印证了村“两委”班子的执行力,更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产业有活力、发展有后劲、生活有奔头的许桥村乡村振兴之歌越发嘹亮。

“今后,许桥村将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利用毗邻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区的有利契机,着力打造集虾稻综合种养、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田园风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种养基地,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陈继科表示。(来源:潜江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