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来了,王田河村真的变了!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林楚晗)“来时人是‘王小白’,现在晒成了‘王小黑’。”11月26日,记者来到浩口镇王田河村,看到了百姓口中笑着夸赞的驻村干部“王小黑”,他就是市园林高级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校办主任,驻浩口镇王田河村“第一书记”——王红卫。

工作中的王红卫(右)

从2015年11月9日驻村到现在,王红卫一扎根基层就是3年。这3年驻村以来,不管是酷日当空还是风雪交加,总能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班子软弱乏力等问题,王红卫努力把村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扶助村民奔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用一颗为民付出的真心,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

深入农家解民忧

“为啥别人能当困难户,我就不能当?我家里可是穷得叮当响啊!”驻村第一天,就有找王红卫“哭鼻子”的。

入户走访时,王红卫时常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心里有疙瘩,可能是觉得扶贫政策不公开,不透明,逐渐和干部产生了隔阂。

消除隔阂,是他的首要工作。逐一上门看房屋、查收入,重新梳理摸排扶贫对象,他心里慢慢有了一本账。贫困户精准识别,被认为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粒纽扣”,第一粒纽扣扣错,后面的必然一错到底。只有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才能让扶贫工作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王红卫访农家

公开如一缕阳光消融了群众的猜忌,“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上级组织的嘱托和信任,承载着全村群众的期盼,要多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多办实事。”驻村之初,王红卫为熟悉村情户情,他不坐小车,不骑摩托车,就是凭两脚功夫,起早摸黑走遍了全村247户村民。通过和他们交朋友、拉家常的方式,给大家入户宣传政策,深入进行走访调查。

通过摸底排查,有效解决了“户在人不在、死亡未注销、违规分户以及未成年人单独立户、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单独立户”等虚假问题。经过反复认证,6、7遍的推倒重来,最终确定,该村共有贫困户48户,并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帮助他们建立脱贫档案,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

扶贫重在志与智

贫困户人员确定了,但是扶贫工作怎么开展却是个大难题。王红卫说:“贫困,从表象上看是经济上的贫困。但深入其本质,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文化生活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空虚。扶贫工作,要加强文化引领,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

2017年,在得知有“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的活动后,王红卫迅速与市文体旅新局、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取得联系,但是当时的送戏下乡已经全部排满,在王红卫的争取下,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的领导终于答应,在百场送戏下乡活动中,给王田河村加演一场。

知道有演出可以看这一消息后,王田河村的村民们高兴地奔走相告。2017年4月上旬,王田河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演出。

3天的演出,四面八方的乡邻都涌入王田河村观看,这让沉寂已久的村子顿时热闹起来。

趁着大家的“热乎劲”,王红卫争取资金,修建了村级文化广场,并自己出资,为老人们买来了音响设备,让他们来跳跳舞、健健身。同时发挥他的教师特长,陪孩子们练习英语口语,做英语游戏,并陪他们一起玩耍。家长们高兴地说:“王书记没有官架子,是个好人!”

多兴产业壮集体

思想和观念有了转变后,王红卫关注起了群众的“钱袋子”,王田河村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主导产业,村级发展困难是王田河村发展面临最严峻的问题。

王红卫在走访中了解到,该村水系发达,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却不能被老百姓好好利用。于是他和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市水务局,帮助王田河村争取指标和项目,修了涵闸,搞了小型水利建设,解决了王田河及各支渠排水不畅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好了,关键还是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贫困户脱贫摘帽后,还可能会返贫,如果工作队撤走了,怎么办?王红卫认为,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高效农业才是关键。

王红卫积极引导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在现有基础上发展虾稻共作,“四水农业”种植模式。找准主导产业的带头人,带领他们到相关地方参观并加强技术培训。

“以前打工挣得钱少,现在天天都有收入,这都是多亏了王书记帮我联系贷款。”11月26日,贫困户熊志华高兴地对记者说,在得知他打算尝试虾稻共作缺乏资金后,王红卫和浩口镇农商行联系,帮助其申请了扶贫专项贷款。看到贫困户腰包逐渐鼓起来,王红卫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3年来,王田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看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在奏效,王红卫却不敢松懈,他常说:“驻村书记要有牛的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第一书记来了,王田河村真的变了!”王田河村的群众纷纷感叹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