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它的重要性来说,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如何引领乡村振兴?
“突出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多种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高石碑镇副镇长许文祥告诉记者。
受资源禀赋的约束,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乡村、人力资本相对不足的农民走向现代化并不容易,而近年来的高石碑镇,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成为了新趋势……
农业产业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10月29日,记者来到高石碑镇灰台村的供港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看到基地内被聘务工的农民正在田间修复喷灌设施,为12月份播种菜心作准备。
2016年,高石碑镇引进湖北大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4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方面接纳部分农民务工就业,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带领农户发展蔬菜种植。
“前期种的红菜苔已全部打包后直销香港,近期已经播种了雪里红等蔬菜,马上广东菜心也要种上了。”公司负责人赵刚说,供港蔬菜属中高端产品,每年两到三个种植季节,相比传统种植,每季每亩田可保底增收1000多元。
“大优公司以每亩667元的价格流转了我们的责任田,到了播种和收获的季节,我们就会到基地务工。”灰台村村民廖远贵说,大优公司的落户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连村里的老弱妇女也可以到基地从事产品打包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截至9月,我们的主营业务收入有1800万元,利润153万元,生产基地接纳就业200余人,年支付农民工工资320万元。”据赵刚介绍,今年以来,公司还带动高石碑镇灰台村、老堤村58户贫困户种植鲜食甜玉米、蔬菜,同时,与竹根滩九村、总口农场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新增种植面积3000余亩,带动就业500余人。
产业聚集化,现代农业园撬动旅游经济
2016年,潜江虾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在高石碑镇魏棚村及周边建设虾农生态农业园项目,项目占地5000亩,建有粮食(水稻)生产区、蔬菜生产区、水果采摘区、特种水产立体养殖区、原生态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区、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区和农业科普教育中心。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发展特色、高效、绿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动当地传统农业转向“新型现代农业”。
秋日里的虾农生态农业园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水塘里鱼、虾畅游,大棚内辣椒长势喜人,果园里无花果、圣女果玲珑小巧,一群现代农民在田间忙碌地采摘,灿烂的笑容里溢满自信与幸福……
虾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绍武介绍,截至目前,公司采收的蔬菜、水果、鱼虾共收入926万元,玉米和四大家鱼也即将上市。
除了采收的农民,采摘园里还迎来了大量的游客。这里一年四季都能摘到水果,今年以来,草莓、桑葚、圣女果、水果黄瓜、红冠桃、无花果等10多个品种已经吸引了本市及仙桃、沙洋等周边的游客3万多人次。
“今年,小龙虾四季养殖恒温大棚里种的香蕉和芒果也成功挂果了,我们还打算再推广4个新品种,丰富采摘活动。”彭绍武说,为迎合游客需求,公司已启动生态农庄建设,预计明年年初完工,届时将容纳300人同时就餐。
“预计到2020年,基地年生产销售量可达到蔬菜5200吨、水果1000吨、水产品750吨、优质大米1200吨,实现销售收入11640万元左右,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同时,接纳就业600人,示范带动高石碑镇发展5万亩生态农业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对于未来,彭绍武充满信心。
健全服务,探索“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按照“面向市场、适应需求、突出特色、培育精品”的路子,高石碑镇农业产业遍地开花,除了供港蔬菜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园,该镇还采用“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潜半夏、花卉苗木、杭白菊、花生、鱼腥草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136家,家庭农场13家,12316益农信息社实现了村级信息服务全覆盖。楚然家庭农场、正强药材种植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点带面,形成示范,辐射全镇,实现全镇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不仅如此,该镇还大力实施道路交通大提升工程,逐步建立道路交通“四梁八柱”,“赛最美绿道--观平原第一大坝--品乡村农家趣味--游绿色蔬果采摘园”的乡村旅游线路效益逐渐显现。今年以来,共吸引外地、本土游客8万人次,带动消费12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湖北大优、潜江虾农、楚禾农贸三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江汉平原一流原生态绿色蔬菜供应基地,支持湖北大优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潜江蔬菜产业联盟,建立潜江蔬菜行业标准,全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该镇党委书记尹征表示,既要优化社会服务,培育农业人才,引导更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流向乡村,还要结合生态旅游区规划,打造“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