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奏欢歌——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云上潜江报道 全国首批11个之一、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到65万亩,万亩连片基地13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65个;全年加工小龙虾14万吨、虾稻30万吨,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出口创汇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一笔笔傲人的成绩,一个个响亮的第一,折射出的是我市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潜江农民能够实实在在感受、触摸到的骄傲。

“转+融”建好农业“大园子”

金秋十月,记者在龙湾镇瞄新村万亩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看到,木质的亲水钓虾台在田边渐次排开,田埂上的葡萄架成了天然的绿色“走廊”,俨然一幅生态田园景观图。

“我们结合龙湾万亩花海和章华台的旅游优势,打造集种养殖、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该基地负责人、潜江楚稻虾合作社理事长刘辉说,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主要由4大合作社负责进行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科技研发以及全市“四水农业”的试验示范。

瞄新村万亩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仅仅只是我市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熊口、浩口等地,处处是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树成行的田园风光,标准化农田正逐步形成。

“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按照‘龙虾+’‘特色+’‘产业+’三条路径,狠抓现代农业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潜江模式’。”对产业园的发展,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坤信心满满。

“虾+N”鼓起农民“钱袋子”

“品虾论稻话丰收”。刚刚过去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让依靠虾稻产业富起来的潜江农民再次引发关注。

在渔洋镇江岔垸万亩虾稻共作基地,虾农聂万喜正在虾稻田里忙活,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二季虾’的价格都是30多元/斤,比春夏季的价格整整翻了一倍!”聂万喜告诉记者,今年除了两季虾的好收益,30亩虾稻田里还收获一季稻谷,每亩有超过5000元的纯收益。

效益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田间,大兴农田改造、完善水利设施、土地流转提速,潜江田间地头变化日新月异,现在走遍潜江都找不到一处闲田来流转养虾了。

有限的土地资源,无限的发展空间,“龙虾+”产业链拓展出了新创举。勤劳聪明的潜江农民探索出了虾稻共作的升级版——在虾稻田的基础上,引入水芹菜、茭白等水生作物,在田埂上种植葡萄等。水稻、水产、水果、水生蔬菜“四水农业”复合种养模式,打造共作升级版。

“虾+N”的思路下,潜江衍生出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高效模式,一年加上菱角、芡实、葡萄等收入,平均亩产效益可达15000元。潜江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30亿元,带动就业超10万人。

一只虾、一袋米在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同时,已然成为撬动潜江乡村大振兴的有力杠杆,既保住国家的“粮袋子”,又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扶+孵”留住农村“好苗子”

在潜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带着知识和技术回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发展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市场观念和创新活力,逐渐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4年前,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刘金成,放弃正大集团的高薪工作岗位,来到熊口管理区马长湖办事处,成立潜江克广水蛭养殖合作社,正式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从2014年开始养殖宽体金线蛭到2016年养殖小龙虾,他年年增收,仅2017年,他就收获纯利60多万元。此外,他还搭建起大学生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建立了“市场主体建设+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创业者”的创业孵化模式,希望利用共享平台吸引更多有能力有志向的青年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盘活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我市打造章华田园综合体,不仅为加入的创业者提供免费耕作的土地,运营方还为他们找市场。共享设施、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在这座田园综合体里,已吸引近10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

“打工不如回家、回家最好养虾,养虾见效快、老婆跟着来。”这是潜江农村口口相传的顺口溜。

正确的思路和得力的措施,使踏实质朴的潜江儿女在广袤的沃野上谱写了一曲农业大发展的欢歌。(潜江日报记者 赵天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