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当中国梦遇上非洲梦——来自民间的中非交流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攀 金正 赖雨晨
如果将中非关系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数以万计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非洲人和扎根在非洲广袤大地上的中国人发生的民间交流故事,就是这棵大树盛开的鲜花。
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和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确定的顶层设计,为中非合作共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中国的优势同非洲的禀赋深入对接,怀抱梦想的中国人和非洲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一名非洲来穗人员(右)在广州市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学习中文(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广州的“非洲人街”和内罗毕的“中国商圈”
仅有两三百米长的宝汉直街,是广州市越秀区仅存的城中村主街。每到夜幕降临,许多在外奔波了一天的非洲人就会回到宝汉直街,街上的非洲餐馆和酒吧弥散出特殊的饭菜香气。
“非洲人街”——人们这样形容宝汉直街。目前,宝汉直街所在登峰街道常住外籍人员超过1200人,其中非洲人超过800人。
已经在广州经商15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商人菲列说,很多新来中国的非洲商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宝汉直街街口拍照留念,发送给万里之外的亲人。
广州是非洲人聚集度最高的中国城市,也是非洲人进出中国最主要的口岸。2017年,有32万人次非洲人经广州口岸出入境。在宝汉直街周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非洲商人川流不息,天秀大厦、怡东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里,每个摊位前都有中非商人在热烈洽谈生意。
经他们的穿针引线,“中国制造”的衣服、鞋帽、家用电器、手机、摩托车等以海运或者空运的方式抵达非洲;同时,鲜花、海鲜、咖啡、茶叶等非洲商品输送到中国市场。
“我赶上了中非贸易发展的最好时候。我也一直和朋友们说,无论生意拓展到哪里,我的基地都在中国。”菲列说。
“宝汉直街所在的小北商圈,充分体现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务实、共赢和普惠特征。很多非洲人将广州特别是小北,视为自己人生梦想的起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继森说。
类似小北商圈的非洲人经商聚集地也在浙江义乌等中国其他地区形成。越来越成熟的“非洲商圈”在迎接新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圈”也在非洲城市熠熠发光。
饿了在“老广记”吃一份肠粉,渴了在“C益欧”饮品店买一杯珍珠奶茶,累了就在“秦亚”小茶庄感受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临走前再去“开心农场”菜店为周末采购伙食原料……
每周六上午在肯中超市商圈里“逛吃逛吃”,已经成为很多在肯尼亚经商务工中国人的“标配”。
肯中超市商圈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目前已经有20多家华人商户入驻,涵盖了餐饮、菜市、美发、五金、诊所和纪念品店等多个门类。
近年来,随着中肯贸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肯尼亚投资设厂。包括肯中超市商圈在内,内罗毕已至少有4个华人商圈逐渐成形。
十年前内罗毕的中国人还不多,“嗑颗中国瓜子都很奢侈,别提买到国产茶叶了”,肯尼亚秦亚茶叶发展公司创始人宋爱说。现在,宋爱在内罗毕开设了多个中国茶室。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开始书写自己故事!”她说。
在广州一家汽车香薰公司,来自尼日利亚的客商在洽谈采购事宜(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非洲大草原的中国守卫者和中国社区的非洲志愿者
非洲旷野上,夕阳西下,一座孤零零的岩石山旁,一只狮子突然窜出。狮子逆光的身影与旁边一棵金合欢树一起,构成一幅醉人的图画。
“在(肯尼亚)马赛马拉看到的这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数年过去,中国志愿者星巴描述这幅场景时依然难掩激动。
星巴本名卓强,来自中国重庆,个头不高,结实干练。
他是第一个深入非洲全职做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在非洲注册成立民间公益组织的中国人,被誉为“马拉之友”“野保英雄”。
近年来,他尝试通过与当地人共建野生动物主题生态旅游区,让当地马赛马拉人共享野生动物保护带来的利益。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
如今,星巴所在的奥肯耶保护区面积比5年前扩大了一倍,狮子数量从5年前的12只增长到30只,猎豹、斑鬣狗、斑马、角马、长颈鹿、羚羊的数量也都翻番。
星巴说,他的人生梦想,是到非洲的其他国家把肯尼亚的野保模式建立起来。同时,他还想把非洲野保的成功经验移植回中国。
近年来,已有数百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先后前往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津巴布韦、塞舌尔、加纳、多哥、贝宁、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志愿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去非洲,使中非民间交往变得更深入,更有质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助理霍江涛说。
在万里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非洲志愿者,活跃在中国的城市生活之中。
20岁的米歇尔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目前在广州越秀区登峰街道居住。除了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之外,边学中文边做义工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得到了社区的帮助,也想回馈社区。”他说。
在有较多非洲人居住的登峰街道,近3年来,已有30多名外籍人士成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
“在服务外籍居民的时候,外籍义工是很重要的桥梁。在社区里面,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公益力量。”登峰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外国人服务专项负责人王海戈说。
据广州市出入境管理部门介绍,如今,在常住广州的1.5万名非洲籍人士中,留学生占近一半,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为志愿者。
如今,坐着和中国老人一起拉家常的非洲小伙,已经成为登峰街的一道特殊风景。
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小商品经营户(右一)和一名非洲客商谈生意(2017年1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水乳交融的共同梦想和前程似锦的美好未来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在广州开设公司多年的塞内加尔商人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回国投资设立包装工厂。
穆斯塔法在广州和佛山都拥有大型仓库。随着“中国制造”的升级、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密,他和其他不少在穗非洲商人一样,开始寻求新一轮的转型。
在穆斯塔法的构想中,他的塞内加尔工厂可以和中国企业一样,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此外,他还希望将塞内加尔的海鲜和农产品加工后出口到中国市场。
同样期盼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还有非洲广东总商会创会会长朱拉伊。
眼下,他正在积极推进位于西非的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和位于东非的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两大建设项目,同时还在非洲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在非洲广东总商会的推动下,一所旨在为中非经贸培养中非青年人才的非洲商学院已经成型。
不论是在非洲的中国人还是在中国的非洲人,他们都期待着即将召开的峰会带来中非合作下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和非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未来的中非合作,将更多的让普通人参与进去并从中受益,中国梦和非洲梦将更深程度地融合在一起。”刘继森说。
中非的民间交流故事会继续书写下去。
“让孩子来中国留学,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下一个重要规划”,穆斯塔法说,“我期待自己的下一代也成为中非友谊的民间大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