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引吭高歌“鸣”精彩 坚守只为“影”响力——访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严祖斌

云上潜江报道 “云淡啦~风清啦~拂风暖,哎~哎~嗨~嗨~,依~呀~嗨~嗨~,喔~喔~”拖腔如鸡引吭而鸣,别有风味。8月21日,在熊口镇洪庄村四组,66岁的严祖斌在自家后院给记者即兴表演了一段“鸡鸣腔”,少了帮腔唱和、锣钹伴奏,却多了几分本真,原汁原味的演唱更有穿透力。

严祖斌既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也是“鸡鸣腔”唱法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摆弄着手中皮影,讲起“鸡鸣腔”掌故。“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楚国的《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几近失传的活化石,在皮影界独树一帜。主唱需根据故事情节和现场氛围自由发挥,这对演唱者要求很高,特别是现场点戏更是考验演唱者的真功夫。

“天苍苍地茫茫,残月篝火照营房。抬头可把残月望,低头含泪思故乡。想当年年轻力壮,从军跟随楚霸王。横戈跃马战疆场,推翻暴秦入咸阳。”严祖斌边讲边唱,张口就来《四面楚歌》,用实力演绎“鸡鸣腔”的无穷魅力。声音变化多端,吐字真声,拖腔假声,高亢婉转,闭目聆听,楚歌声响震四方。

这种略显年代感的唱法曾红极一时。“在上世纪80年代,皮影戏是潜江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们喜爱。逢年过节,皮影戏艺人走乡串户、搭台演唱,村民围坐一团、争看稀奇,欢声笑语不断。”严祖斌说,那时他刚出道,挑着担子下乡为村民演出。后来“行头”多了,他就推着架子车到处跑,足迹遍布潜江大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电脑、手机的兴起,江汉平原皮影戏辉煌不再。上世纪60年代,江汉平原每个县都有20多支皮影队,现在只有我市还保留着几个皮影戏班。

“‘鸡鸣腔’现在基本失传了,只有我一个人会唱,找不到合作伙伴。”严祖斌对江汉平原皮影戏后继乏人深深担忧,义不容辞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活态传承贵在演出。严祖斌先后受邀参加武汉、福州、南昌、开封、福州等地非遗展演。

他参与表演的江汉平原皮影戏传统剧目《四面楚歌》获得湖北皮影艺术展演金奖;皮影清唱《美丽潜江》获我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金奖;他本人被评为全市文化行业领军人物……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江汉平原皮影戏和“鸡鸣腔”唱法的影响力逐年提升。为避免“鸡鸣腔”成为“绝唱”,严祖斌带徒授艺10余人,整理编著各类戏剧剧本40余部。

目前,严祖斌花3年时间撰写的《江汉平原皮影表演艺术》一书已完成,他独特的皮影表演技艺、皮影戏这门古老而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国家越来越重视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我很高兴。皮影戏灵活生动,‘鸡鸣腔’又是潜江的特色,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严祖斌说,他现在还能继续唱皮影,他想唱到自己唱不动为止。(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